日歷

2024 - 10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 2024 - 10 «»

存 檔

文章搜索

日志文章


2012-11-05

論廖燕《金圣嘆先生傳》的“寓意”特征

      金圣嘆(1608-1661)是國人所熟知的小說點評家。他所批點的《水滸傳》和《西廂記》為民族特色的小說戲劇批評確立了最高典范,而他本人終以“哭廟案”的罪人被處決,所以生平事跡就沒有資格進入官方正史。這樣,廣東曲江文人廖燕(1644-1705)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寓居蘇州時寫的一篇770字的《金圣嘆先生傳》(一下簡稱《金傳》)就顯得彌足珍貴,至今作為可以依憑的可靠生平資料被多方稱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篇出自廖燕之手的傳文所呈現(xiàn)的,是真實的金圣嘆呢?還是作者依據(jù)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來的金圣嘆? r 2>%/6uq  
#hTX|a?Z  
  “傳”體文創(chuàng)自司馬遷《史記》,唐宋時在韓、柳、歐、蘇等古文家那里演變?yōu)橐环N文人著述體式,創(chuàng)作了諸如《毛穎傳》、《種樹郭橐駝傳》、《方山子傳》等頗有寓言特質(zhì)的“傳”體文,這種文體從此具有了“寓意”特征。明代文體學家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總結(jié)“傳”體的演進歷史與特征云:“按字書云:‘傳者,傳也!o載事跡以傳于后世也。自漢司馬遷作《史記》,創(chuàng)為列傳,以紀一人之始終,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隱德而弗彰,或有細人而可法者,則皆為之作傳,以傳其事,寓其意;而馳騁文墨者,間以滑稽之術(shù)雜焉,皆傳體也!盵①]徐師曾將太史公所創(chuàng)之史傳文與后世作家別集中作為著述文章的“傳”做了區(qū)分,指出后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傳其事,寓其意!睆娬{(diào)著錄于作家別集中的人物“傳”以創(chuàng)作為目的時所具有的“寓意”特征。其實何止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傳”體,古代文人借撰著之筆而寄寓情懷、表明心志是常有之義。西漢淮南王劉安《離騷傳》,就是借屈原之冤,以明自己之志的!捌鋽⑹鲋兴髀冻龅摹哦娨,忠而被謗’的煩冤悲憤之情,不僅是表白屈原,亦實際是表明他自己。這正是把他的處境的困惑及心理危機感,向一位新即位的青年皇帝投訴。這一投訴也收到了相當效果,使他的王位,安靜了十余年之久!盵②]《史記·太史公自序》列舉“發(fā)憤著書”諸事,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斷定左丘明為失明者。清人戴名世以為這純屬司馬遷臆測:“又因其名‘明’而遂謂其失明,附于孫子臏腳與己之腐刑,以致其悲憤之意,而后之人遂稱左氏為‘盲左’!盵③]戴名世的辨析實際上表達了與二十世紀的新歷史主義相似的態(tài)度:我們信以為真的歷史實際上有可能是著述者基于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的臆想。太史公刑余之人,身體廢疾,“發(fā)憤著書”強烈意識支撐下的歷史想象便很有可能將左丘明這樣的偉大作家想象成與自己一樣的廢疾之人。我們同時還會聯(lián)想到,太史公在記述中所特別屬意的張良、韓信眾多優(yōu)秀人士“忍辱”特征,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忍辱著書尋找某種精神支柱。原本客觀的歷史,處處可見作者的影子。 _T732`:  
i;$f @=K  
  帶著上述認識,將《金傳》與《廖燕全集》中其他詩文合讀時,明顯感到這短短七百余字的傳文中所呈現(xiàn)的金圣嘆之為人行事,卻處處顯露著廖燕自己的影子。我們想從相距不遠的記載中看到一位真實的金圣嘆,看到的卻是金圣嘆和廖燕的合體。到底哪是金圣嘆?哪是廖燕?已很難區(qū)分,本文將傳文中廖、金合體因素分三部分加以疏證,以顯明《金圣嘆先生傳》的“寓意”特征,同時為金圣嘆研究提供新的資料。 y7yY|hH2s  
lIIe2X;  
一、“諸生”與“絕意仕進” Pp.7d?^'  
sH!l\  
  《金傳》開篇云:“先生姓金,采名,若采字,吳縣諸生也!睂τ谝粋文人來說,“諸生”實在是沒必要標舉的一個名號,廖燕卻要刻意提及,并在下文強調(diào)圣嘆“鼎革后,絕意仕進”[④],大約與廖燕生平有關(guān)。廖燕生于明亡之年,雖然沒有經(jīng)歷“鼎革”之變,但與金一樣,在別人孜孜于科舉時,他卻在二十多歲就棄功名不顧,這成為廖燕生平標志性特征!爸T生”即民間所說的“秀才”,年輕學子通過鄉(xiāng)試即可賜予“諸生”名號,從此可以進入科舉序列通過層層考試而獲取功名了;但如果拒絕科考,就等于放棄功名,最后只能以“諸生”終老了;以諸生終老,對讀書人是最不體面的一件事。讀書為了功名,功名是讀書的理由。但廖燕的特異處卻在于讀書寫作卻并不參加科考。他五十五歲所作《魚夢堂集題詞》云:“余棄制舉業(yè)而專攻古文詞,歷三十載于茲,今已有五十有五!盵⑤]說明他二十五歲左右就放棄了科舉制義的寫作,而專攻詩古文詞。關(guān)于八股文和古文詞的關(guān)系,在清初有兩種意見,一種以為八股文和古文詞在目的和方法上截然不同;另一種以為八股文和古文詞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可以相互促進。如戴名世(1653-1712)就以為“文章風氣之衰,由于區(qū)古文、時文而二之也”[⑥],以為人們刻意區(qū)分古文和時文恰恰是對文章風氣的破壞,古文、時文不應(yīng)該有價值上的高下優(yōu)劣之別。而廖燕堅持認為古文和時文有不同的目的和創(chuàng)作機理,鄙視八股文而堅持作古文。廖燕有《作詩古文詞說》,以為作八股的目的在于“售”,而“售”與“不售”,“其權(quán)在人而不能必之于己”,基于外在功利目的,這樣的文章僅為一種技術(shù)性操作而無關(guān)乎作者主體人格及喜怒哀樂。他進而指出,天下之樂莫如讀書,而讀書之樂又莫如作文;天下古今之書盡可以讀,而古今之文亦盡可以作,何必要孜孜于八股?“予因棄八股而從事于古文詞”,是因為“搦管構(gòu)思,無父兄師友之督責,亦無主司取舍榮辱之慮,總之惟取胸中之所得者沛然而盡抒之于文,行止自如,縱橫任意,可得讀書為文之真樂”!板饰闹瘸,則把杯快讀,自贊自評,非者去之,是者存之,至佳者精者,則浮大白以賞之,權(quán)在己而不在主司!笨杀M得自主為文之樂趣。“嗚呼!人壽幾何,忽焉老去。與其習不能必售之時文,何如從吾之所好之為愈也,故予棄彼而取此也。至樂與不樂,則作者能自得之,非予一人之私言也!盵⑦] 他把作古文而棄時文的理據(jù),歸之于吾心之樂與不樂[⑧],有一種來自晚明的率性特征,也正是廖燕與金圣嘆共有的性格。 C=~^4#j  
!wP@L<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作者五十六歲時,還特意作《辭諸生說》,表明自己對科舉制度的決絕姿態(tài)。他以為“諸生”僅為朝廷爵祿之稱,非萬世功名,“功蓋天下曰功,名垂萬世曰名。諸生為四民之一,其何功名之有!微獨諸生,即等而上之,雖擢上第,歷大官,稱王侯將相,當時則榮,沒則已焉者,不知幾千萬如斯也。而輒謂之功名得乎哉?”[⑨]每每讀到此處,無不令人噓唏感嘆。十七世紀末,差不多與牛頓完成他偉大的物理學發(fā)現(xiàn)同時,中國南方的一位文人正準備放棄科舉給他的“爵祿之稱”,而不幸的是,他手頭只有早年鄉(xiāng)試時縣令給他的“諸生”名號,這是一個太微不足道的名號,辭與不辭都不足以引起太多的注意,但他還是大張旗鼓地寫了一篇文章,對外宣稱自己不再是“諸生”了。1706年,就在廖燕以布衣凄然辭世的第二年,英國安妮女王冊封物理學家牛頓為爵士,而中國皇室卻總是把最寶貴的賞賜給予那些八股文高手。明清時代,當世界正在進行產(chǎn)業(yè)革命時,中國卻不斷地將民間能量導向空洞無聊的八股文寫作。這樣的寫作,只需“略取朱(熹)注、程注而附會之,便可抗元奪魁,則此題之知與不知又可勿論已”[⑩],大約正是看到了科考無關(guān)于真才實學,應(yīng)付科考也不必對某些議題有獨到見解,也不必洞明世事,練達人情。這樣,朝廷之爵祿亦無關(guān)于天下之功名。正是出于對這一事實的義憤,他才絕意仕進的。 1,^ Vq+  
Z :Aq*?]A  
  也正因此,廖燕把金圣嘆明亡后沒有出去做官視為“絕意仕進”。而并沒有交代,是因為沒有機會做官呢?還是如廖燕那樣不愿做官?總之,“明諸生”、“絕意仕進”所顯示出的一種卓爾不群的人格氣象,既屬于廖燕,也屬于金圣嘆。 A *,8H2Y"  
B# YzR'  
二、“為人倜儻”、“好飲酒”及借錢不還 )5-\XirM  
%Lfau6H{  
  《金傳》接下來描述金圣嘆的性格特征:“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金圣嘆為人之“倜儻高奇,俯視一切”,主要指其性格中率性放曠、不拘禮法的一面。金圣嘆生于晚明的蘇州,行事風度有狂禪氣象。歸莊《誅邪鬼》專以攻訐謾罵金圣嘆為能事,說他“貪戾放僻,不知有禮義廉恥”;并誣其“奸有服之婦人”、“誘美少年為生徒,而鬻之于巨室為奴”[11],簡直是百年前明朝禮部侍郎張誠宇彈劾李卓吾的翻版。但卻只字不提金圣嘆的嗜酒,大約喝酒并不足以成為一個人的罪責,反而能夠顯示其灑脫超俗。關(guān)于圣嘆先生對酒的態(tài)度,徐增(1612-?)為其《才子必讀書》所作的序頗能說明問題:“圣嘆性疏宕,好閑暇,水邊林下是其得意處也,日輒為酒人邀去,稍暇又不耐煩;蚺d至評書,奮筆如風,一日可得一二卷,多逾三日則興漸闌,酒人又拉之去矣!盵12]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五柳先生傳》),杜甫稱“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飲中八仙歌》),酒對文學家而言,一直是值得稱道的符碼,文人們既以此稱賞別人,也自明心志。金圣嘆《夜坐吟》云:“冬夜夜坐坐轉(zhuǎn)寒,四更猶淺三更殘。酒停酌,琴罷彈!盵13]以琴酒入詩,清寂中頗顯灑脫。廖燕也嗜酒,以“酒人”自詡,稱自己“只識杯中物耳”[14]。把酒看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他說:“杯中一物,便是富有四海,儻再多求,是天子思玉皇,毋乃過貪!盵15]《醉榻解跋》亦云:“予時過其處,與牧霞三人輒浮白共臥,醉榻之名不虛矣。然予猶未盡予量,予將以四海為酒,大地為榻,醉則酣寢其上,鼾呼之聲達帝座,以問藕男然乎否也!盵16]借酒抒發(fā)闊大之襟懷,有劉伶《酒德頌》的氣勢!逗赏の募颉芳匆罁(jù)劉伶和李白事跡專門論及文章與酒的關(guān)系,以為“酒實為文章之先驅(qū)”,“然文章成,只見文章而不見酒之功,酒有功于文章而文章實無負于酒,遂覺詩酒文章中別開一天地”[17]。文人與酒實有千古不解之緣,文章尚曠達,酒興實可開啟文思。 v.k;|>zzZ  
0daTzNHd  
  除了以酒興開文思,廖燕尤以把酒品文為樂。他經(jīng)常對好文章“浮大白以賞”[18],“或?qū)崎喆,筆墨不便,即將箸蘸酒圈批,酒痕直透紙背,或有濕爛者,蓋一時興會所至”[19]。廖燕傳世的三種傳奇中,最得意的是《醉畫圖》。該傳奇以自己為主人公,形象展示了把酒賞文,與古人同醉的動人場景!熬啤痹谶@里成了頗具象征意味的符號,表明酒和文章在他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正因為“酒”是廖燕文人生活中經(jīng)常存在和不斷呈現(xiàn)的詞眼和意象,會信筆拈來。當廖燕說金圣嘆“好飲酒”時,他實際上已經(jīng)將這位前輩引為同道知音了。 8IfTi+  
<:,6l6W<7  
  廖燕在《金傳》中還提到了圣嘆與王斫山之間的一件事: e< |d t-5  
MNB<9tsZ  
  平生與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俠者流,一日以三千金與先生曰:“君以此權(quán)(養(yǎng))子母,母后仍歸我,予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yīng)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ZC=[1J ^  
mnPq:Iy;  
  廖燕舉這件事要印證金圣嘆和王斫山共有的“倜儻高奇”,不拘小節(jié),從這件事見出的是一種正面的人格特征。而歸莊《誅邪鬼》卻對此事別有渲染,使之成為金圣嘆諸多邪淫行為之一:“有富人素與交好,乙酉之亂,以三千金托之,相與密謀藏之,其人既去,則盡發(fā)而用之,事定來索,佯為疑怪,略無慚色!盵20]歸莊和廖燕都寫到此事,表明斫山和圣嘆之間的饋贈關(guān)系確實存在。而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寫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褒貶效果:歸莊為了渲染金圣嘆之淫邪,他故意略去“富人”情性與名姓,只說他們之間是一般朋友,那么這件事就成了對別人錢財?shù)男钜馇滞。而廖燕特意指出,這個給予三千金饋贈的朋友就是早年摯友王斫山,并強調(diào)“斫山固俠者流”,是可以與朋友分享錢財?shù)暮纻b之士。斫山在金批《西廂》的評語中被多次提及,著名的三十三“不亦樂乎”事,就是斫山與圣嘆早年在雨夜寂寥中說笑逗趣的紀錄[21]。因為斫山“俠者”身份,則三千金的饋贈、被揮霍、圣嘆所發(fā)表高論,還有斫山的“一笑置之”,均成為人物豪爽性情之寫照。在《金傳》中,廖燕似乎要以此事表明金為人之放曠和不拘常情[22]。 z{P~Y)'GNG  
"X=Dx%=5;  
  在“常情”和“過情”之間,廖燕尤其推崇人的“過情”之行,以為這正是“名士風范”:“名士者,恒多為過情之行者也。使復以常情測之,其不為古人所欺者鮮矣,又何貴而論世也!”[23]他在議論中極力表彰晉代名士王戎以及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情”行為。那么金圣嘆與王斫山都是被作為“過情”之名士而加以表彰的,而“過情”也是廖燕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就是,廖燕作為布衣貧困之士,在他的一生中曾屢屢接受友人的救助和饋贈,每次都是樂于領(lǐng)受,并感激涕零。如周象九資助廖燕刊刻詩文,又在他遠游蘇州之際接濟家用,他致信友人,說他幫助自己完成了平生最大心愿,又說:“舍下屢承周急,闔室戴德……”[24]有一次還致信兒子,詢問友人提供的十石倉米有沒有到家[25]。下面是一封寫給友人范雪村的信:“昨得小兒殤信,抱痛不可言,兼家中早租無收,一家絕望,尤為狼狽?部乐怂黾,皆變?yōu)閮矗瑳r災(zāi)眚并集耶?燕以貧故,屢累知交,今復遇此,不得不再以八口仰累,月余燕即歸矣。惟仁兄云天高誼,必不肯作越人肥瘠視也。方寸已亂,不知所為。千里墾急,淚隨墨墮,幸垂哀察!盵26] =\kx2 xF  
m| Z U{o  
  懇請友人借貸與幫助,在古人為常事,而在今人研究中常有意回避。所以當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特意指出李卓吾求人前來探望他時“舟中多帶柴米”,讀者莫不感到突兀。實際上歷史人物之遭遇困窘并表現(xiàn)出的凡俗無奈的一面,屬于歷史真實,陶淵明、杜甫莫不如此[27]。廖燕特意寫金圣嘆受人饋贈,坦然受之,是否意在為自己的生平頗感愧疚無奈的事情尋找先例,庶幾可使內(nèi)心獲得些許安寧? ]|N